首页 | 站点地图 | 实名制认证 | ENGLISH
首页 -> 新闻资讯 -> [ 热点新闻 ]
院“农科精神”凝练成果发布
  党群工作部 2023-08-04  

  8月2日上午,院举行“农科精神”凝练成果发布会,传承发展“农科特派员精神” “一成精神” “南繁精神” “胶鞋精神” “春蚕精神” “红壤海涂精神”等新时代农科精神,以农科精神鲜活生命力、感召力,进一步凝聚农科人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实干担当的奋进力量。院党委书记劳红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林福呈,院领导张文、吴宏宇、李国景、孙国仓等出席活动。省纪委省监委驻省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派员参加。
  农科精神的凝练、宣传和阐释,是院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展“重温重要讲话 凝聚奋进力量”系列活动,推进院创新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科特派员精神
秉持初心 扎根乡野 不畏艰难 担当奉献




  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视察我院时的殷殷嘱托,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兴省、科技兴农”两大重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送到农民家”。二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科技特派员以助农脱贫和振兴乡村为己任,远赴山区,穿梭林田,传播先进技术,培育富民产业,真情实意服务“三农”,真正起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的示范效应,并形成具有农科特色的科技特派员精神,感召着越来越多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投身到科技特派员事业中来,不断赋予科技特派员工作新的时代内涵,续写科技特派员制度崭新篇章。

一成精神
农科赤子 一心为民 辨瘟驱疫 至善至诚




  他坚定信念、赤子情怀,两次留学深造都毅然选择回国,踏实践行科技报国的伟大理想;他勤勉敬业、一心为民,一生辛勤耕耘在浙江畜牧业主战场,走遍浙江各地的养殖场,真心实意服务“三农”;他根植创新、辨瘟驱疫,扎根畜牧兽医科技创新前沿,与重大疫病、动物病毒作斗争,是同行公认的“浙江猪病临床诊断第一人”;他提携后学、至善至诚,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以赤诚之心诠释对祖国人民的一往情深。以“王一成”命名的畜牧产业服务团队在推进全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闪耀光芒。

南繁精神
跨越山海 不畏“难”繁 向阳而行 种济天下



  “南繁”,是指在冬季利用我国南方海南等地阳光充足、气温适宜的条件进行种植,来年再回到杭州春播或夏播的育种方式。“南繁”以空间优势置换时间,加快了育种进程。浙江省农科院科研人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创了“南繁”实地试验的先河。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舍家忘我、不畏艰辛、力克难题,育成水稻品种“原丰早”,实现浙江省高产广适早稻的重大突破。一支又一支育种创新团队,团结协作、薪火相传,继承发扬南繁精神,开拓新征程,育成水稻‘浙粳99’、大豆‘浙春2号’、油菜‘浙双72’、大麦‘早熟三号’、甘薯‘浙薯13’等优良品种,为浙江粮油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胶鞋精神
情系科技扶贫路 踏破胶鞋三十六




  情系乡土,不辞山高路远,他把足迹深深印刻在贫困山村;凝心脱贫,不畏艰难困苦,他用汗水圆了乡亲们的致富梦。1994年,张世祖到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文成县二源乡推广高山蔬菜。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他让新产品、新技术、新品种走向田间地头;吃蔬菜豆腐,睡简陋木床,他甘当乡亲们的“勤务员”,第一时间排忧解难暖人心。乡亲们见到他,脚上永远是一双“解放鞋”。当作物发芽林木挂果,当村民富足的笑颜镌刻在他们的脸上,张世祖的名字就已融入这个地方。“踏上科技扶贫路,穿破36双胶鞋”,农民的收入增长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了,张世祖用实际行动激励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投身到乡村振兴伟大征程中。

春蚕精神
一桑一丝守初心,一心一意为人民




  60多年来,蚕桑研究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薪火相传,知难而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从建立桑树四大良种的三级繁育体系到农桑、强桑的选育与推广;从攻克选育雄蚕品种实现专养雄蚕的世界难题,到突破雌蚕无性克隆核心技术,开辟家蚕育种技术新途径……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以工业生产理念颠覆传统栽桑养蚕模式,推动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新一代蚕桑人将秉承“一桑一丝守初心,一心一意为人民”的“春蚕精神”,潜心科研、无私奉献、砥砺奋进、求是创新,做桑蚕领域勇往直前的探索者,新时代锲而不舍的追梦人!

红壤海涂精神
开源辟地 厚植沃土 变丘为壤 改涂成仓



土地是农业之基。“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独特地形地貌,曾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浙江人均耕地较少,“红色荒漠”之称的红壤,占浙江省面积40%,是我省面积最大的土类;“不毛之地”的海涂占地面积450万亩。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解决我省粮食困难和沿海经济发展,一代代农科人穿越贫瘠的“红色荒漠”,踏过盐斑朵朵的“不毛之地”,通过几十年如一日创新攻关,形成系列科学、合理的红壤海涂综合开发技术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我省红壤、盐碱荒涂传统利用方式。全院“良制、良田、良种、良法”相配套,使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上纲要”省。坚持以科学武装人,由人改造自然;科研密切结合生产,把科研成果落在每一寸改良的土地上,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是每一位从事土壤改良农科人的初心使命,也是“红壤海涂精神”穿越时代的精神内涵。
上一条        目录列表        下一条
2023年度热点新闻总数 20 条,本页为第 4 条
  您是第 
  个访问本站的客人!  
浙ICP备09030064号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市德胜中路298号, 310021. (0571) 86404011.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