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渡科研创新基地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核心科研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和浙江省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基地位于距离杭州院本部31公里处的海宁市许村镇,现土地面积3413亩,于2005年10月启动建设。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要求共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占地面积867亩,于2005年启动建设,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953亩于2012年启动建设,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期1593亩正在建设中。基地以农业科学研究为主,示范转化为辅, 按“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配,有偿使用”的原则,实行院所二级管理。 基地主要进行科技创新田间试验、高新技术应用示范和国内外合作交流培训等。目前,基地每年承担各类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年均经费8000多万元,并为5个国家、省的科技创新平台和19个(水稻、大麦、小麦、油菜、甘薯、梨、葡萄、桃、猪、兔和大宗蔬菜等)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的科技创新和成果示范提供条件保障。至目前为止,我院作核所、蔬菜所、园艺所、畜牧所、环土所、病生所、蚕桑所、植微所、质标所、萧山棉麻所、亚作所等11个研究所先后进驻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培育出了多个优良新品种和新成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考察、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定期举办市民“开放日”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我院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示范推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截止目前,共有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巴西、哥伦比亚摩洛哥、南非等3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学习和交流培训,基地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经过几年的建设,基地内科研设施和附属配套已日趋完善,形成具有江南特色,设施先进、功能多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城乡一体景观优美的新型农业科研创新与示范基地,引领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优质粮油作物育种区
该区拥有580亩标准农田,主要开展水稻、油菜、大豆、大小麦、玉米、薯类等作物新品种的育种试验。“十二五”以来,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50多项,到位科研经费近2亿多元。承担着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油菜、大麦岗位科学家和水稻、大豆、甘薯综合试验站的科研任务。以基地为依托培育的新品种通过国家审(鉴)定新品种13个,通过省级审(鉴)定新品种56个次,农业部登记品种18个;水稻和油菜不育系通过鉴定16个;12项技术被列为浙江省种植业主推技术,20个品种被列为浙江省种植业主导品种,其中育成的浙油50被列入国家油菜主导品种。水稻浙粳99、油菜浙油50破单产和百亩方“浙江农业之最”纪录;油菜浙油50和甘薯心香被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评为“十二五”十大好品种;籼粳杂交稻浙优18被列为超级稻品种;通过基地育成的各类农作物新品种,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000余万亩,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7项,其中国家二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4项。
二、名优蔬菜新品种引种与选育区
占地590亩,是浙江省最大的蔬菜专业研究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核心基地,主要开展茄果类、瓜类、豆类和十字花科类等蔬菜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和示范。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国家七大作物育种专项、国家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及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等项目百余项。育成并通过国家鉴定、浙江省审(认)定和鉴定的蔬菜新品种80多个,获国家新品种权10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科技成果30余项。自主选育的浙杂系列番茄、浙茄系列茄子、之豇系列豇豆、耐热早熟大白菜、设施瓠瓜、菜用大豆等蔬菜新品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覆盖面。为浙江省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的提升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名特园艺作物新品种选育区
占地490亩,主要开展林果类树种质资源保存、新品种选育和新栽培技术试验。是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桃、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的核心繁育基地,是浙江省农业新品种果树育种重大科技专项试验基地。“十二五”以来,实施国家攻关、支撑,以及部省级以上重点项目18项,自主育成或引选出翠冠梨、天工系列葡萄、华特猕猴桃、越心草莓等新品种二十余个。育成的翠冠梨系列新品种已在省外推广120万亩,省内推广近30万亩,选育出葡萄新品种,在全省应用葡萄新技术和新品种面积达26万亩。取得各类科研成果奖项共21项,其中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项,参与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9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颁布标准6项,鉴定成果15项。
四、蚕桑新品种选育区
占地113亩,重点开展桑树新品种选育、家蚕新品种选育、工厂化养蚕技术、特种木本植物、桑黄人工栽培与天然药用资源等应用研究,同时开展蚕的基因工程、性别控制、昆虫分子生物学及水生生物等基础研究。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蚕种生产、桑树育种岗位科学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和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研发基地。育成桐乡青等四大优良桑品种、农桑14号等农桑系列新品种的应用与推广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在蚕的性别控制、专养雄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两次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五、生态循环农业实验区
生态循环农业实验区占地230亩,该区块主要开展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肥料化、基质化、生物碳化等循环利用技术及其资源化产品环境效应研究;水稻土土壤质量演变规律、调控机制与提升,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生产技术等耕地质量改良与提升技术研究;作物高效施肥、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障碍土壤生态修复等作物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人工湿地技术及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优质绿肥品种选育与展示。建有“农业农村部国家土壤质量嘉兴观测实验站”。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土壤养分、产地环境、生地绿肥熟化、水稻纵卷叶螟防控岗位科学家的核心试验基地。
六、现代生态科技牧场
占地320亩,其中科技牧场占地300亩、实验兔场占地20亩。科技牧场主要开展猪良种选育、饲料营养、健康环保养殖等领域科学研究试验和产业化技术示范。拥有各类建筑设施面积30000余平方米,总投资近9000万元,可饲养基础母猪1200头。牧场以中国饲养背景下的SEW技术体系为总体技术框架进行规划设计和布局,遵循“健康养殖”和“环保养殖”的理念,采用“四自动、一结合”的饲养生产工艺建成的现代化、生态化科技牧场,拥有较强的科研和育种技术力量、先进和完善的科研、育种和饲养设施、具备强大的示范推广能力。牧场内建有浙江省杜洛克猪原种场,具有省一级种猪场资质,为省畜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省畜禽遗传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有效性试验机构试验基地和浙江省种子种苗工程种猪繁育基地,是全国猪联合育种协作组成员单位、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理事单位。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20多项,在饲料营养及猪育种等研究领域获得奖励成果18项,其中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实验兔场配备有品质测定、疫病诊断与防治、人工授精等全套科研设施,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兔)岗位科学家试验基地、省一级种兔场、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实验兔基地和省美丽生态牧场。
七、生物技术育种试验区
占地165亩,主要开展生物技术基础研究、育种和安全评价试验。区块内配备有专用温网室、独立的供排水系统、生物灭活等设施设备。近年来,承担生物技术新品种培育重大项目及子项目20余项,承担转基因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等中间试验30 余项,为我院生物技术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条件保障。
八、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区
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区占地190亩,主要开展农业高新技术中试、孵化与成果转化及农业创业创新。包括食用菌中试基地、农业微生物研发与服务平台、农业生物质材料资源化利用研发平台、畜禽饲料研发中试平台、食品加工研发中试平台、农业装备中试平台等。其中,食用菌中试基地是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食用菌)重大科技专项的核心试验基地。农业生物质材料资源化利用研发平台是生物质废弃物处置及循环利用技术模式的展示平台,主要用于杨渡基地产生的生物质废弃物的集中收集、处置与资源化循环利用,承担产地环境治理、农业废弃物处置相关的科研项目中试、技术及产品熟化等工作。食品加工研发中试平台主要为食品加工相关的科技成果提供技术熟化和转化服务,包括农产品贮藏与保鲜、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营养与健康加工、智能设备制造技术等。农业微生物研发与服务平台主要着重于打造具有知识产权的微生物制造产业核心技术体系,为我省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高水平的微生物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九、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体验区
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体验区占地500亩(建设中)。主要进行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名特优农业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的集中展示示范,分类展示各类果树、设施蔬菜、花卉、粮油作物、中药材等名特优新品种和最新种植技术,并布置创意油菜田等特色农作物规模化种植展示。突出“生态、休闲、体验、教育”主题,面向公众开放开展农业科普宣传教育、创意农业了解、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等。
十、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区
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区占地155亩(建设中)。主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等工作,重点解决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创新利用和共享过程中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公益性问题。拟新建种质资源库3487m2,包括种质保存库、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评公共平台、种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种质资源圃150亩,新增连栋大棚5500m2、网室4333 m2,配套建设水泥田塍2500米、排灌系统1580米、资源保护围栏2000米等,并购置各类仪器设备146台(套),设计保存能力为45万份以上,近期种质贮存量预计达30万份。
十一、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现配有科研办公用房、接待室、会议室、食堂、住宿等设施,计划建设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创新空间、农业科技交流与农民实训基地、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基地科研实验综合用房、科研辅助用房、职工和学员食堂等科研、展示用房,提升农业科技展示、培训、服务能力,为职工们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为基地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优质保障。
|